查看原文
其他

痛心:30岁任博导、42岁猝逝背后

名校校友 2023-06-21


知名材料学专家、国家杰青、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光电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军教授因工作积劳成疾,2021年3月不幸去世,享年42岁。


一、天妒英才


周军教授,2007年至 2009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30岁即以教授(博士生导师)身份受聘入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2016年至今担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职,2021年担任光谷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先后入选国家优青、国家“万人计划”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人才荣誉称号。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2020年以来,英年早逝的专家学者接二连三,令人无法直视:


2020年6月4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学系某教授去世,终年41岁。


2020年6月3日,南京工业大学原副校长某教授去世,终年56岁。


2020年5月28日,浙江省医院某博士医生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终年48岁。


2020年5月25日,复旦大学哲学院某教授因病去世,终年48岁。

令人痛心的是,越来越形成低龄化的趋势: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师某博士在家中突发心脏骤停,被送到朝阳医院急诊后,但抢救无效,于6月30日凌晨去世,年仅32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某教师在华中科技大学旁听拓扑学课程时突然心脏骤停,不幸去世,年仅35岁。


28岁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教授的肖医生31岁猝逝;海归女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于教授辞世时年仅33岁。


二、争议


生活、工作条件相对优越的知识分子为何反而成了“短命分子”?尤其在物质生活迅速提高的今天?而他们去世时的岁数,可以说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龄段,更何况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达到76岁!


“在近5年内,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有135位教授死亡,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3.3岁。”2005年卫生部副部长在北京某论坛透露,曾经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对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大讨论。


媒体报道,为此组成了专门的课题组,调查结果最后显示,中关村、北大、清华3大单位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为70.27岁。分别计算了在职与退休知识分子死亡的平均年龄,结果是在职知识分子死亡平均年龄为56.31岁,离退休知识分子死亡平均年龄为72.24岁。


遗憾的是,调查结果似乎印证了知识分子容易英年早逝的结论。

三、痛定思痛


调查显示,在我国18至44岁的成年人中,有83%的人没有参加体育锻炼。他说:“如果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继续下去的话,未来我们会有4亿人超重,2.1亿人患病高血压。”


1、睡眠不足


有调查结果显示,有17.34%的科技人员晚上12点以后入睡,超7成的人存在睡觉不足的问题。


2、休闲方式


科技工作者大多以看电视、玩电脑、读书、听音乐为主要的休闲活动,66.4%的科技工作者有一项或基本不参加运动类休闲活动,仅有8.2%的人有三项以上的运动类休闲活动。已有研究证明,看电视、读书这一类休闲方式的减压效果并不明显。


3、运动不足


博士和硕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周花在运动上的时间都不足5小时,显著少于其他学历群体,他们通过挤压有利于健康的运动时间,换取更多的工作时间,长此以往,可能会给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人生是一场超级马拉松,看谁的耐力更持久。司马懿熬死了曹操、熬死了曹丕、熬死了曹睿和诸葛亮。同龄人爬层楼梯都大喘气,而你每天还坚持跑步的好习惯;同龄人以失眠、熬夜为常态,而你每天入睡安心、好梦不舍醒。


人生下半场,拼的是健康。说说容易,让你放下工作,先锻炼一个小时再去上班能不能做到?看看你身边人有多少超重的,就知道99%都做不到。




往期

单身?不同的剩男,相同的原因

征婚陷阱

什么将取代手机?

土洋渣男骗财骗色,“经济学家”丈母娘

阔太太辩论赛,暴露问题儿童怎样的秘密?

不能让十亿人裸奔!政府报告再示警

前北大校长撰文: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

国际测试完败!中国大学教育怎么了?

无家可归?多名女子露宿,北京深圳有不同

都市新人类:“空巢青年”有多少?

美元超发推动国内物价上涨?

科技城市最新排名,上海、广州被超越

城市工业排名,谁将北京、广州挤出前列?

当爱情成了奢侈品,婚姻也是交易?

女辅警年轻貌美,普通县城隐秘江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